我無心插柳,可說是聽到什么寫什么,想到什么寫什么,但回頭一瞥,舊聞雜憶題材卻是豐富廣泛,政治、文化、教育、司法、民俗、傳說無不涉及對此,我感到欣慰浴因為,我寫的就是景德鎮歷史的一頁逝去的歷史不可能復轉,往事如過眼煙云。
但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不會由于人們如何去認識它,就會改變原來的模樣忠實地反映傳承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責任文明在歷史的沉淀中進步浴基于這一點,我所以愛寫舊聞雜憶,這不僅是緣于寫作的愛好,而是我的一種義務和責任退休后,出于對寫作的愛好,堅持筆耕不輟幾來,在幾家報紙發表的稿件有相當一部分是“舊聞雜憶”方面的文章我開始寫的舊聞雜憶淵或說往事冤其內容只限于我的長輩,純屬一種思念和緬懷我開始寫的“賣步擔”,記述的是我失業的父親,他為生活所迫,挑著一擔破瓷遠涉他鄉新中國成立后,父親才告別了四處漂泊的生涯,加入了瓷業生產合作社,走向社會主義康莊大道。
還有“母親背我去選舉”,記述了翻身得解放的我母親參加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公民選舉。
那天,我記得母親穿了件唯一沒有補丁但洗得褪了色的藍士林罩衫母親那愉快的心情和綻放的笑容,至今歷歷在目,難以忘懷這幾篇稿件見報后,有退休老編輯對我的題材表示認可,但也坦誠提出了寶貴的看法,要求我寫這方面的稿子,視“要開闊,要多寫點具有瓷都特色,反映瓷都古往今來,滄桑巨變要讓讀者尤其是青一代了解瓷都的過去我雖過花甲,而五星紅旗升起在瓷都上空時,我僅源歲對于瓷都的過去,我又能知多少鑰我撰寫的舊聞雜憶除部分是親身經歷或者目睹外,而大部分資料來源,則是“耳聞”得來的我從小就喜歡聽故事,特別是喜愛聽祖輩、父輩講“古”。
這個“古”就是景德鎮的往事在十多前,應市政協文史辦之邀,為撰寫文史稿件,我結識了不少熟知景德鎮的老前輩這些老人如果健在,都已是百歲老人因為我寫的舊聞雜憶多是聽來,就如鎮巴佬說的“撿來的”,盡管我也認真去佐證,去求真去偽,但也難免有失實之處。
要想寫出具有史學性、文學性、知識性融為一體的文章奉獻讀者,顯然是力不從心我所寫的百余篇舊聞雜憶,雖是零碎的或者說是一個片斷,但卻是歷史上存在的,是確有這么回事我陸續寫出的拙文“龍珠閣的鐘聲”、“滄桑歲月都景路”、“民國時代荒唐事”等,反映的是舊中國景德鎮那黑暗、腐朽、落后、愚昧的現狀以及老百姓苦難的生活現實幫我打字的輕人看到這些稿件,深有感觸地說,不是看到這些文章,他們還真不知道這些事并真誠對我說,他們喜歡這帶有歷史性的文章。
我寫的有關民俗文化和地方風情類的文章,如“抱著妹妹上花轎”、“姐姐當出嫁時”、“鎮上老茶館”、“看戲”、“鎮巴佬小曲”等,引起了不少讀者的興趣和關心我寫的舊聞雜憶,其初,想給讀者尤其是青讀者起到一些教育和啟迪作用,至少要讓青讀者或多或少知道點景德鎮的過去
文化民俗分類很多,下面是其他類別的文化民俗 :
其他周邊及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