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豐富、名勝古跡富集的齊魯名城要要山東淄博博山,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聚居博山,清代雍正十二(1734)始建于縣制于3月更名為博山區博山地處魯中山區北部,其中豐富的礦產資源,不僅給不同歷史時期的建設與民生作出了貢獻,而且還給陶瓷生產帶來了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博山的陶瓷制造業有著悠久而聞名的產銷歷史遠在大汶口文化時期,古代先民們就已開始在這片故土上制造和使用陶器,到了宋代,博山陶瓷生產已十分著名其產品從白釉、黑釉及雕塑器件到雨點釉、茶《末釉,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其原料主要采用大青土制作燒制,以粗陶器為主,可分黑陶、白陶兩大類建國后,隨著設備與工藝的不斷改善和提高,博山陶瓷逐步走過了以細瓷取代粗瓷、以瓷代陶的過程。
博山陶瓷的形制與燒成一直盛行“直焰窯”與“豐倒焰窯”“直焰窯”最早出現于后東文化時期的淄博(約公元前要),當地人們就地挖穴作窯,它由窯室和火膛組成,其燒成溫度在700要800攝氏度之間到了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約公元前要)改成橫穴式窯爐,即“半倒焰窯”,俗稱“饅頭窯”從已發現的古窯地考證,這種窯出現于戰國至秦、漢時期宋金時期窯的結構分為窯室、窯門、通道、大膛、窯床、煙囪六部分歷經元、明、清窯爐并無明顯改進,至以前,“半倒焰窯”在山東境內仍然被廣泛應用山頭鎮是博山陶瓷重鎮山頭鎮成立了“建華窯廠”,之后由多家窯業合并,“建華窯廠”于4月更名為“山東博山陶瓷廠”到博山共有“半倒焰窯”133座在博山陶瓷廠建成了我國第一條燃煤簡易日用陶瓷隧道窯,一舉替代了千百來沿用的間歇式窯爐到了博山已基上結束了舊式圓窯的生產歷史博山的窯場、窯爐主要分布于北嶺、五龍、福山、八陡、窯廣、山頭、大街南首、李家窯等地舊時制陶的窯場采用大型石碾輪子半拉泥碾的落后生產工具,全部采用手工操作而這種生產工藝一直延續到20世紀代初期建國后,從第一個五計劃開始,各個陶瓷廠不斷地進行技術改造,更新設備,逐步實現了半機械化、全機械化和電氣化。
機輪代替了石頭大輪,粉碎機代替了牛拉泥碾的生產方式產品由壓力成型逐步改進成為滾壓成型隧道窯一舉淘汰了舊時圓窯到,山東博山陶瓷廠、山東淄博美術陶瓷廠、山東福山陶瓷廠、淄博工業陶瓷廠等大型骨干企業,擁有隧道窯、倒焰窯、輥磨窯等現代陶瓷窯50余座(條),并有蕾蒙機、大碾泥機、球磨機、濾泥機、壓力機、干燥機、進口切磨機等陶瓷機械580臺套據有關部門對山頭鎮地區的古窯址普查后確認院山頭鎮現存圓窯20余座,其中時間較短的有100余,歷史最長的有300余現存山頭鎮境內的古窯中已有10處于1月7日被淄博市文物局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歲月滄桑,斗轉星移,舊時民間的民窯或是官窯早已完成歷史使命。
歷經世紀春秋的古窯,不僅有一定的文化品位,而且還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遺存于世的古窯,它即是一種時代產物,又是一種古風情韻,是穿越時空的印證
文化民俗分類很多,下面是其他類別的文化民俗 :